[转]百度之死

2024-08-20 {Misc 杂项} [repost]

转载此文仅感叹作者在 2009 年就能写下如此真知灼见,具有前瞻性的文章,深表佩服。
原地址:http://blog.csdn.net/atoon_li/archive/2009/05/08/4160386
原作者 CSDN@atoon_li 已删除文章,但可以去 互联网档案计划(Internet Archive)存档 里找到。


几年前,还经常有人把百度和 Google 相提并论,但现在恐怕很少有这种情况了,百度好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一样。Google(中国)这两年不断的推陈出新,攻城略地,但百度却悄无声息。如果不是前段时间百度出现了竞价排名的丑闻,很多人几乎都忘记百度了。

笔者作为一个 10 多年软件从业经验的 IT 人,对百度这家公司是怀着很复杂的心情的,也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百度的文章了。虽然百度是美资背景,但百度毕竟是一个具有留学背景的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创建的,大多数中国网民对其都是有一些感情的,对百度也有很多的期许。曾经几何,百度是中国互联网的一面旗帜,一个不同寻常的亮点,但现在,它却逐步的凋零、逐步的枯萎,逐步的丧失斗志。敢于同 Google 抗争的百度已经死了,勇于创新的百度也已经死了,能给中国人带来骄傲的百度也已经死了。剩下的只是一个打着“百度”名字的腐朽空壳,虽然这个空壳还会存在很长时间,但我们心中的百度已经死亡。

其实,百度之所以不断的走下坡路,很大程度上是百度的高层管理团队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造成的。百度往往只着眼于战术性的产品的开发,而忽视了战略性产品的规划及预研。

【软件大鳄的战略】 #

对现有的一些软件巨头做一些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任何世界级的软件公司在进入成熟期和稳定期之前,都是需要搭建一个平台,然后在这个平台上不断的耕耘,这样才能为公司的持续发展铺设一条康庄大道。(在这里,我所说的平台都是指的世界性的公司所需要的战略级的平台,而不是战术级别的平台,更加不是指一个工具)

微软有自己的平台——操作系统。微软在操作系统这个平台上长期经营自己的编程语言、Office 套装软件、数据库以及其它一些系列的软件。这些软件彼此相辅相成,并形成一个更大的,牢牢抓住用户的平台,从而逐步的获得了世界性的垄断地位,以至于其它公司都难以望其顶背,无法对其构成任何威胁。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平台做后盾,微软才可以通过 Office 软件为自己积累大量的财富,并一次一次的打败对手对自己的 Office 软件所发起的挑战。微软这个平台打造得实在是太庞大了,太坚实了,其他对手只能望而却步,连挑战这个平台的勇气都没有。

Google 也有自己的平台——搜索引擎及数据中心。Google 在搜索引擎这个平台上经营着自己的广告业务,并不断的拓展着其它方面的盈利来源。实际上,搜索引擎(包括 Google 的数据中心)还不能算是完整的平台,搜索引擎只是【互联网平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 Google 在搜索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位,但在互联网时代,一招鲜吃遍天的做法显然无法保证公司发展的长治久安。如果没有一个平台来为自己的核心产品保驾护航,则自己的主营业务必然会受到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挑战和侵蚀。况且,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要受到微软这个巨无霸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限制,而微软又是对互联网虎视眈眈的、大小通吃、垄断成性的公司。一个企业受制于人是令人不安的,受制于竞争对手就更加令人不安。具有超凡战略阳光的 Google 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立即开始秘密而不露声色的,进行真正的战略级的平台——【互联网平台】的建设。

这两年,Google 推出了拼音输入法,也与金山合作推出了免费的金山词霸,后来又推出了 Chrome 浏览器。这些在常人眼中看起来不起眼的举动中,其实蕴藏着 Goole 的长远的战略构想。

我们想想,为什么 Google(中国)要开发一个不起眼的输入法?为什么 Google 要大力发展多语言翻译系统?为什么 Google 要开发 Gmail?为什么 Google 要开发 Google Talk?为什么 Google 要开发 Google 在线文档?为什么 Google 要开发 Google App Engine? 为什么 Google 要大力发展 Python 和 JavaScript 语言呢?为什么 Google 要赞助 FireFox 浏览器?为什么 Google 最后要开发自己的浏览器 Chrome ? 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有关联的,就是,Google 在建设自己的、不受制于人的互联网平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 Web 操作系统),Google 为这个平台的建设进行了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幕后准备工作。

李开复先生说,Google 不会去开发操作系统,因为操作系统是一个过时的东西,对于 Google 来说,当一切服务走到云端后,浏览器的功能会渐渐取代操作系统,浏览器就是未来操作系统。其实,这是欲盖弥彰。Google 浏览器的推出就已经表明了 Google 开发 Web 操作系统(或者说是互联网平台)的战略与决心,Google Android 手机操作系统就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对于 Mozilla 和广大表层(浅层)互联网厂商来说,FireFox 浏览器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但对于 Google 来说,Chrome 浏览器的战略意义不亚于 Google 搜索引擎,Google 浏览器是 Google 今后雄霸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的一个里程碑,Google 浏览器必然会成为 IE 浏览器最可怕的对手。

现在,我们从 Google 的产品线就可以看出一个清晰的互联网平台(Web 操作系统)的轮廓。网页浏览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输入法(如汉字输入法)、语言翻译(如英汉互译)、搜索引擎、办公文档(类似于 Office 的在线文档处理),应用软件、动态编程语言、云计算,这些就是未来的 Web 操作系统(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

Google 的这个互联网平台(Web 操作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互联网操作需要应用到的功能,这种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平台最容易让用户对其产生依赖性。当这个互联网平台一旦组建完成,并逐步的被用户接受的时候,百度还有与 Google 相抗争的资格吗?不用说是百度,连微软都会感到不寒而栗。

【百度的短视与无奈】 #

当 Google 稳打稳扎的进行自己的战略平台建设时,曾经作为中国互联网一面旗帜的百度在干什么呢?

这几年,百度也收购过不少与互联网有关的公司,也开发过几个小的工具软件,但让人感觉始终不是在搭建一个战略性的互联网平台,而是凌乱的做一些战术性的产品。例如,百度耗巨资收购了:“好 123”网址之家、下载网站“天空软件”、 超级兔子、千千静听、豪杰。百度所收购这些公司,除了可以短期提高一些百度的网络流量和搜索量外,几乎没有任何技术性可言。

网上盛传百度秘密收购了国内的傲游浏览器。的确,为了增加流量,或为了与百度的一些内部产品(如即时通讯产品)整合,收购傲游浏览器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的。 但是,如果百度明白浏览器是今后的互联网平台(Web 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属于战略性的产品,是需要很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那么,基于 IE 内核的傲游浏览器显然就只能是一个鸡肋了,它根本就无法成为互联网平台的核心部件,也无法帮助百度进行一些有价值的技术探索与技术积累。

从百度的这些收购举动中,我们很难看到一种整体而长远的战略规划。这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技术积累的做法只会使百度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企业的鼎盛期也将越来越短。

其实,我们从 Google 互联网平台所发挥的作用就可以看到百度今后将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不知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近来,Google 的浏览器、邮件(gmail)、即时通讯、输入法、电子词典等等,这些小玩意在开发人员、外资企业的白领和一些大的本土企业的中基层管理人员中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口碑。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喜欢用 Google 了。虽然普通的网民还有相当多一部分喜欢使用百度,但随着互联网中坚人士越来越多的使用 Google,其他普通网民很快就会逐步的从百度转向 Google。用惯了百度,你再用 Google,你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你会体味到一种简洁、优雅,人性化,一体化,国际化;但用惯了 Google,你就再也无法使用百度了。Google 是在以温水煮青蛙的形式在逐步的消灭对手。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一点的是:也许百度没有意识到【开发人员】对互联网平台推广的重要性。想想 Windows 和 Linus 的操作系统之争,就应该明白开发人员所开发的应用程序对平台(操作系统)的推广有多么大的促进作用。 一旦开发人员大量的利用某一种平台来开发应用软件,该平台就会形成 10 年甚至是 20 年长盛不衰的局面。由于百度没有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开发上自然就只能是一片空白,无法与开发人员有什么互动,也就难以得到开发人员的认可。而 Google 却吸引了越来越多开发人员的目光。

现在,我除了用百度搜索一些 MP3 外,就感觉不出百度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其它的作用了。而 Google 最近也推出了自己的正版音乐搜索和下载,相信假以时日,又将对百度的 MP3 形成巨大的挑战,百度唯一的一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的确,一个公司的经营运作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产品与技术也许只是公司经营运作中的一个小的方面。不过,对于一个以服务为导向的互联网公司,其产品与与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产品与技术直接决定着对网民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网民对公司的喜恶程度。而站在平台的高度去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规划相应的产品与技术,就是一个 IT 企业的 CEO 的必修课了,显然百度在这个方面的考虑还明显的不足。百度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完整的战略,也就只能随着 Google 的步伐起舞,或者干脆放弃与对手竞争,沉醉在自己的“做属于中国的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的理想之中。那么,百度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步的消失就是必然的了。

【互联网平台】的战略意义 #

当一个公司已经有一定规模后,企业的领导者就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以战略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此时,领导者的战略眼光就决定着企业未来 10 年的发展趋势。 可以说,互联网平台(Web 操作系统)的建设以及核心技术的积累是中国 IT 行业崛起的必经之路。

腾讯具有发展互联网平台的很多有利条件,但是没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或者说还看不出一个清晰的长远规划。但由于 QQ 用户群的庞大,加上腾讯具有一些平台的意识,从这两点来说,腾讯还有有相当的发展潜力的。

阿里巴巴已经在建设自己的平台。马云是中国最具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但阿里巴巴在软件技术上的积累还非常欠缺,马云需要一个在软件技术及产品上具有长远而精准的战略眼光的人来为他出谋献策。

百度有一个小的平台——搜索引擎,但百度不是把它发展成一个更大的平台,而是逐步的把这个小平台发展成为一个小工具。这是最让人痛心疾首的,也是百度与 Google 差距越拉越大的重要因素。百度似乎对自己的现状很满足,似乎对自己专注于搜索很有信心,殊不知,竞争对手已经远远的领先自己了。衰落的危险,被并吞的危险已经一步步的逼近百度。实际上,相对于 Google(中国),百度早就开始衰落了。

每次百度落后于对手时,都是以“自己要专注于搜索”来为自己找借口。专注是很多优秀企业在发展初期的特点。百度想专注于搜索领域,这种愿望是非常好的,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竞争对手不会放任你做精做强。 一旦 Google 的互联网平台(Web 操作系统)布局完成并深入人心,百度的搜索地盘必将大幅的萎缩。况且,国内外还有大量的公司也在进军搜索领域,这都将蚕食百度的传统地盘。一个优秀的技术如果只需生存 10 年,则把自身做精做好就可以了,如果需要生存和发展 20 年,则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平台来为它保驾护航。

对于百度这样的企业来说,平台的建设是必须的。如果不打造一个能使自己的的核心业务(中文搜索)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平台——互联网平台(Web 操作系统),那么即使 Google 不收拾百度,微软也会收拾百度的,甚至是腾讯或阿里巴巴也可能会收拾百度。

再说,构建一个公司的战略平台并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需要,它同时也体现着一种企业的经营理念。一个完整而高效的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更细致入微的服务。在桌面系统时代,微软即使霸气专横,用户也不得不忍气吞声,但在互联网时代,服务才是赢得用户芳心的最高准则。

【互联网平台】的机遇与挑战 #

也许,建设一个像 Google 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对于百度来说,难度的确有点高,工程的确有点大。因为,从全球市场看来,百度的市值、技术、口碑、市场占有率、创新精神都是无法与谷歌相提并论的。但事在人为,Google 的平台建设也不是一年两年就完成的,它是一个小产品一个小产品开发出来的,它是逐步逐步的积累起来的。关键是:百度的领导层要有一种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大局观和战略观;同时,要有挑战巨人的勇气与决心。

实际上,现在建设一个完整的互联网平台(Web 操作系统)的难度已经是远远小于 10 年前开发一个类似于微软的垄断平台的难度了,因为互联网平台还没有被垄断,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上也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利用(包括开源的浏览器)。相对于微软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桌面平台来说,互联网平台已经是超轻量级的,因此,建设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时机也是非常好的(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且,百度也有这个财力与资源来建设一个这样的平台。否则,中国的软件企业在下一个 10 年、20 年就仍然会受制于人,就仍然会无所作为;而百度想“做属于中国的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永远都实现不了的梦想。

在 Google 的眼中,浏览器就是未来的 Web 操作系统;在中国互联网企业眼中,浏览器就是浏览器,一个工具而已。可见,智者与庸者看问题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把浏览器看作是未来操作系统的雏形,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而清晰了,相信有些人应该会有所启发。另外,看看 Google 的产品线中每一个单独的产品,没有哪个产品是中国人不可以逾越的。这也更加说明,做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不是没有可能的。

谁都知道,挑战一个巨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巨人也一定有他的命门所在。看看 Google 是如何挑战微软的,百度就应该想想如何去挑战 Google。很多时候,是可以花小钱办大事的。况且,现在互联网很乱,这种“乱”反倒给了中国的 IT 企业很多机会,乱世出英雄嘛。只是中国的 IT 企业缺乏具有英雄气概的企业领袖,李彦宏是一个儒将,而不是一个统帅。

【模仿的智慧与眼光】 #

回到【百度之死】这个话题吧。国内很多人经常是指责百度模仿对手,缺乏创新。如:Google 推出“地图服务”后,Baidu 也推出“百度地图”;Google 推出“桌面搜索”,Baidu 就出“百度硬盘搜索”;Google 出“工具栏”,Baidu 也出“搜霸工具栏”;Google 推出“新闻快讯订阅”,百度也出“邮件新闻订阅”;Google 推出“Google Answers”,百度也出“百度知道”;Google 推出“AdSense”,百度就出“百度主题推广”。

其实,模仿是非常有必要的。模仿是创新之母,这没有什么难为情的,何况模仿的还是世界最具实力的对手呢?再说,微软哪一样东西不是模仿别人的呢?只有在模仿中才能不断的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及精华所在,为自己今后的创新进行技术积累。

但模仿也需要有智慧,有眼光,哪些东西是应该模仿的,哪些东西是必须模仿的,哪些东西是不需要模仿的。要模仿得高明,模仿得不露声色,要模仿对手的“神”,而不是模仿对手的“形”。百度往往是模仿对手的一些小的地方,却不知模仿与揣测对手战略性的东西。在细节上过多的模仿对手,往往会被人耻笑。在战略上模仿对手(研究对手),可以做到知己知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果百度模仿 Google 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 Web 操作系统(互联网平台),相信不会有任何人指责百度缺乏创新。那时,人们除了钦佩还是钦佩。

战略思维和大局观的缺失,导致百度缺乏一种模仿的智慧与眼光,百度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与对手并驾齐驱的机会。直到现在,当 Google 战略布局已经逐步的显示出一些雏形的时候,百度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战略性产品,自己的战略性产品该如何规划和组织。没有了战略性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往往就只能打乱仗,就会随波逐流,就会失去那种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心态,也就必然会导致产品线杂乱无章,没有整体性和持久力,核心竞争力也就会逐步的淡化和丧失。

【互联网没有国界】 #

“百度更懂中文”曾是百度响亮的口号。但 2008 年 11 月份,Google 首次表态称:“进入中国 3 年以来,谷歌已成为最好的中文搜索”。此时,百度只能选择沉默,因为百度自己都知道“百度更懂中文”已经成了一个历史。

“一招鲜吃遍天”是一种典型的小店主思想,互联网上是不可能有“百年老店”的。没有长远的规划,不放眼全球,固守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期望靠市场自身的增长来抵消对手的蚕食,期望靠【语言文化】的保护来让自己的企业侥幸存活下去,这种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也注定长久不了。

有了自己坚实的平台,难道还怕冲破不了文化的壁垒吗?在桌面软件时代,文化的差异没有能阻挡微软的平台,难道在互联网时代,还能阻挡 Google 的平台吗?实际上,“百度更懂中文”这句话仅仅存活了 3 年,就在对手日益完善的互联网平台下失去了意义。

想起一句关于百度的笑话,回答问题:“百度号称自己【百度更懂中文】的含义是什么”;答案:“百度根本不懂英文”。不知百度从这句笑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在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的时代,永远不要幻想靠语言文化的保护来在自己的国度里获得一个长久的【铁饭碗】,行业大鳄没有收拾你,只是时候未到而已。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应该有一种危机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本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勇敢的走出国门,走上真正的互联网战场。

【IT 企业家的战略思维】 #

写【百度之死】这篇文章其实主要是想聊聊【企业战略】这个话题。中国的企业家缺的不是勤奋,缺的不是人才,现在也不缺资金,也同样不缺管理,中国企业家缺的是一种大局观,缺的是世界级的发展战略,缺的是挑战巨人的雄心壮志,缺的是称霸世界的雄才伟略。就像金蝶的袁红岗说的一样,中国不缺软件人才,也不缺软件天才,缺的是技术的积累。而技术的积累是必须建立在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和长远的规划上的。

前几天,看到一篇报道,谷歌 CEO 施密特周一被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为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向总统提供科技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如全国的科技战略,如何支持科技创新等。除了施密特,微软首席研发及战略官克雷格穆迪也是该委员成员之一。此前有分析师预计,美国首席技术官的职位非施密特莫属,但施密特委婉拒绝。从这篇报道我们就可以看出,Google(当然也包括微软)的战略眼光是得到世人公认的,已经可以为整个国家的科技战略出谋献策了,而中国的企业者中有战略眼光的实在是太少,百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将百度和整个 Google 相比,也许有些不公平,但百度即使与 Google(中国)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李开复先生带领谷歌(Google 中国)稳打稳扎的战略让人印象深刻,Google 邀请李开复加盟 Google,并担任 Google 大中国总裁同样让人震撼。Google 不仅在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上具有战略眼光,而且在人才的建设上也同样具有战略眼光。在微软,李开复老师只能是良将,而在 Google,李开复老师就变成了一名优秀的统帅。

其实,Google 这样的公司最很可怕的不是它的技术,不是它的创新,不是它的规模,而是它滴水不漏,环环相扣,不露声色的长远战略,以及美国人那种独步天下的霸气。

Google 的远见卓识与中国 IT 企业家的短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几年前中国的 CEO 是怎样说的吧:2005 年,中国 CEO 们都说 Google(中国)没前途;张朝阳说:“Google 在中国只是一个失败的公司”、“现在选择 Google 的人都是在断送自己的前程”;李彦宏说:“5 年以后,Google 和百度之间的关系是百度一枝独秀,从市场份额来说,大家很难看到 Google 了”。几年前的话,现在再回味起来,真是颇具讽刺意味。而造成这种冷笑话的原因还是中国的 CEO 们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远,看不到 Google 稳打稳扎的雄伟战略,看不到 Google 无声推进的巨型互联网平台战车。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战略平台,最终失败的只能是中国自己的公司。

之所以谈论这么多,一方面希望以局外人的身份能给百度提个醒(旁观者清嘛),另一方面也希望国内的 IT 人士能多关注一下中国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建设。现在,国内 IT 行业中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宁可投入大把的银子在游戏的开发上(如:金山的游戏开发,网易的游戏代理),服装的销售上(如:雷军的 VANCL),甚至是养猪上(如:丁磊的养猪),但是他们始终不愿意投入一点钱在中国互联网核心技术的研究上。

可能中国的 IT 人士已经被微软的垄断平台吓怕了。在中国,甚至是有做【战略平台】这种想法的人都会别人视为疯子而受到无情的嘲笑和打击。奴性与浅薄是中国 IT 行业的通病。

实际上,中国的软件企业在很多单项上都做得很好,却始终无法将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平台。在即时通信上有 QQ;在搜索上有百度;在邮件上有 163,新浪,搜狐;在文档处理上有金山;在电子商务上有阿里巴巴。从单个软件来说,中国做得一点也不比国外同行差,只是大家都在各自为战,各自守着自己的一方故土。这种分散的各自为战的地主,诸侯最容易让对手各个击破。

当然,对于中国的 IT 行业来说,最为遗憾的是,没有互联网平台最核心的东西(如浏览器),Web 编程语言也没有,云计算的研究也远远落后于国外。没有哪家中国企业愿意在这些基础而又核心的技术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因为这些基础而又核心的东西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技术积累上应该向华为这样的公司多学习学习。也应该多向中国的航天人学习学习。

【后话】 #

百度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李彦宏先生的过人之处想必大家都明白,特别是他一直拒绝被收购,也证明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论怎么说,李彦宏先生都是我们中国青年人的楷模。而一旦成为楷模,国人对其的期望值就成指数倍的上升。

实际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能想到的问题,李彦宏也许早就想到了,可能由于某些原因而难以实施或不愿意去实施。只是,百度很多东西是必须做的,也是完全有条件去做的,但百度都没有去做,让人感到万分的惋惜和痛心。有些项目,百度虽然也做了,但往往是在对手已经推出了完整的产品后,自己才恍然大悟,才急匆匆的去推出类似的产品。结果却是失去了最佳时机不说,还落得一个模仿抄袭的恶名。百度实在是太需要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参谋团队了。

对百度之所以提出这么多的批评指责,也许只是基于前几年对百度的期许过高而产生的由爱及恨吧。当然,如果国人今后不再对百度有什么指责,那可能是没有什么期许了吧。

以上言论也许有失偏颇,但动机是好的,就是:作为一个 IT 人,我们很希望中国能出一个像 Google 一样的,能影响世界的公司;也希望百度能从与 Google 竞争的不利态势中摆脱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新的百度。但如果百度不做出一些调整的话,那么“百度之死”就会从一个预言变成现实了。

由于篇幅所限,很多问题只能点到为止,欢迎企业管理人士私下交流讨论。

阿彤

2009 年 4 月